Thursday, December 10, 2009

随堂笔记

不知道是中国人的特色还是北京人的特色,
他们喜欢用“很有意思”形容言语一时找不到词汇表达的事儿。
如果用英文,就是“interesting”(嗯,这是来自美国的英文老师的发现)。
我觉得这个特色。。嗯。。很有意思一下 =P

今天上了一堂很有意思的课。
老师介绍了埃克里森Erikson的一个心理学理论:
人的成长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
可以分成8个阶段:

1. 信任与怀疑(0-1.5岁):父母或监护人扮演吃重的角色。如何建立小孩对身边的人与环境信任,取决于他的经历。比如饿了,就得到饱足,就会对照顾他的人和周围的环境产生安全感和信任。
2. 自主与羞怯(1.5-3岁):喜欢“我自己来”,不管有理没理,会不会懂不懂,想要有自主的愿望。这个阶段若没得到正面引导,小孩得到过多保护或没有被赋予尝试的机会,对孩童成长将产生不利影响。孩子长大后不再自主与这阶段父母是否有正面引导,抑或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自主愿望有很大关系。
3. 主动与内疚(3-6岁):孩子对周遭好奇地主动发问,身边的人如何回答孩子的发问对孩子成长将产生影响。
4. 勤奋与自卑(6-11岁):小孩开始上学。教师开始扮演重要角色,有些时候小孩对教师的信任胜于对父母的信任。因此教师的言行举止将对学生成长会留下巨大影响。孩子未来的路如何走也许取决于这一阶段在学习中的成就感有莫大关系。有的人穷一生没有机会感受学习的乐趣很大原因是因为在这阶段没有获得恰当的引导。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开始自我摸索,认识自己。
6. 亲密与孤独(成年早期:18-30岁):人际关系的重要。恋爱发生的最佳自然阶段。老师说,比起人生的其他阶段,如果能在这一阶段找到亲密伴侣是最美好的。当然,除了伴侣,还有朋友。而朋友又可以质与量分说之。
7. 精力充沛与颓废停滞(成年中期:30-60岁):精力充沛指的是将自己能力赋予下一代延伸。如养育小孩,如教育别人,如为社会奉献自己的能力。反之,就会过着颓废停滞的阶段,而一般这些都是属于比较“自我关注”的人。
8. 完美无缺与悲观绝望(成年晚期:60-拜拜):这一阶段过得如何,建立在前面七个阶段的基础上。换句话说,如果前面的阶段都是正面发展,那么人生走到这个阶段就会感觉美好。

人生不应该只是最后一个阶段取决于前面的阶段,而是每一个阶段相互影响的,个体的形成不可能与之前的脱离关系。这些都是废话,但是有多少个人去注意?不管你的角色是爸爸、妈妈、老师、学生、朋友、伴侣、伟大的人、普通人…都会经历这些阶段,却没有多少人会注意这些阶段对自己的影响,及自己对别人产生的影响。我们有没有在不知不觉中,因为扮演某个角色而误了某个人的成长阶段甚至人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